新闻动态
淮海战役前,宋希濂和杜聿明,谁更受老蒋信任?宋是杜的临时替代
1948年8月3号,蒋介石在南京搞了个挺热闹的军事大会,不光有何应钦、顾祝同、白崇禧这些大佬出席,蒋军的好多将领也都来了。就连宋希濂,老蒋还特意从西北把他叫回来参会呢。
8月7号会议一完事儿,老蒋在接下来的两天里,分批把杜聿明、宋希濂、黄维他们这十五个黄埔一期的大将都叫来,亲自给他们布置任务。像杜聿明,他被点为徐州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了;宋希濂呢,成了华中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;黄维,他则是新建十二兵团的司令官热门人选。
过了几天,老蒋听说宋希濂他们还在南京闲逛,气得不行,赶紧让军务局长俞济时去告诉他们,赶紧回来干活。同时,他还吩咐空军总司令周至柔,快点安排飞机,把他们送走。
宋希濂把手头的工作都交接完后,八月底就去了华中上任。这时候,老蒋又给了他一个新头衔,就是十四兵团的司令官,司令部嘛,就设在沙市。
10月24号那天,宋希濂正忙着整编队伍呢,结果冷不丁收到了老蒋从北平拍来的电报,说让他去徐州“剿总”当副总司令。宋希濂一看电报,当时就懵了,不知道该咋回老蒋。到了第二天,南京那边的“国防部”正式下了调令通知。
为啥老蒋火急火燎地要让宋希濂赶去徐州呢?这背后其实挺有故事的。
说起来,徐州“剿总”一成立,它手下管的蒋军人数就成了四大“剿总”里最多的,这四大“剿总”包括东北、华北、徐州和华中。当总司令刘峙被任命时,国民党高层都炸了锅。为啥呢?因为刘峙这人名声不太好,大家都知道他是个逃跑将军。抗战一开始,他在平汉路上被日军追得满地跑,老蒋没办法,只好把他调回重庆。抗战快结束的时候,老蒋把李宗仁从第五战区调走了,让刘峙去当司令。结果刘峙才去没多久,第五战区的老河口就被日军给占了,老蒋气得直骂刘峙没用。想想李宗仁在的时候,那地方可从没被日军占过。
在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,刘峙当上了郑州绥靖公署的头儿,不过他打仗真是一塌糊涂,老打败仗。最后,蒋介石气坏了,直接把他给撤了。时间一晃到了1948年6月,蒋介石要成立徐州“剿总”,可手头没人啊,他又想起了在上海闲着的刘峙,于是又把他给找回来用了。
说实话,那时候国民党军队里按资历排辈分的风气太严重了,“剿总”的总司令这个位置,非得是个上将才行。就连蒋介石特别信任的胡宗南、汤恩伯,也只是“挂着上将衔的中将”,实际军衔还是中将。而那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,没有一个人是上将军衔。
卫立煌,东北那边的“剿总”头头,现在老蒋对他已经不放心了。华北的“剿总”司令傅作义,他可不是老蒋的亲信,是靠自己打拼起来的。再说华中的“剿总”司令白崇禧,他和老蒋斗了好多年,关系紧张得很。这三个“剿总”的大佬,老蒋都不咋信任。所以啊,老蒋肯定不会让徐州“剿总”这个兵力最多、对战局超级重要的位置,再交给一个他不信任的人来当司令了。
除了卫立煌,老蒋手下的“五虎将”里其他四位,陈诚因为打了败仗被摘了参谋总长的帽子;而顾祝同呢,正好是新上任的参谋总长,也是老蒋最信任的人,当然不会把他派到徐州去。这么一来,能用的也就剩刘峙和蒋鼎文两个人了。
顾祝同被问到为啥选了刘峙时,他解释说:“我们看了两个人,一个是刘经扶(刘峙),另一个是蒋铭三(蒋鼎文)。蒋铭三那小子,白天赌晚上嫖,一比较,刘经扶还算靠谱点。”
瞧瞧,刘峙能坐上“剿总”总司令的位置,可不是因为他有多出色,完全是蒋鼎文给衬托出来的。老蒋和顾祝同挑来挑去,符合条件的“上将”人选,真是屈指可数,没几个能行的。
老蒋深知刘峙的军事指挥水平,心里犯嘀咕,怕他搞不定大规模兵团作战。所以,他把杜聿明调到了徐州“剿总”,让他当副总司令,给刘峙在军事上打个下手。
杜聿明已经在家闲置整整一年了。到了1947年8月3号,陈诚接替了熊式辉,当上了东北行辕的头儿。他一上任,为了把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,就把东北保安司令部给撤了。这一撤,正在上海养病的杜聿明就莫名其妙地丢了饭碗。杜聿明这一丢工作,就是一年的时间。直到后来徐州那边设了个“剿总”,蒋介石这才又想起了这个学生。为了弥补杜聿明,蒋介石还让他额外当上了第二兵团的司令长官。
第二兵团呢,它是拿原来的整编第五军,就是那个邱清泉当军长的那个,作为基础扩大组成的。邱清泉原本以为自己能当上司令长官,结果却让杜聿明给兼任了。他这一生气,就装病不干了,连副司令长官都不想当。
徐州那边,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不光有李延年、刘汝明他们,这俩还都是绥靖区的头头,手底下有地有兵。为了让杜聿明地位更高,指挥起来更方便,老蒋就在徐州“剿总”下面又搞了个前进指挥所。第二、十三、十六、七这四个兵团,全归这个指挥所管,杜聿明还兼任了指挥所的主任。有了这个头衔,杜聿明就能直接管四个兵团了,他自然也就不再去当兵团司令了。这样一来,邱清泉总算如愿以偿,当上了第二兵团的司令官。为了让邱清泉心里舒坦,干劲儿更足,杜聿明还提议让他兼任指挥所的副主任,这样一来,他的地位就在四个兵团司令之上了。
杜聿明刚当上一个多月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和前进指挥所的头儿,济南那边就被解放了。为了改变战局不利的情况,杜聿明琢磨出一个叫“反攻济南”的计划,这个计划还得到了老蒋的点头。可就在杜聿明忙着把邱清泉、李弥、黄百韬这三个兵团的蒋军集结起来,打算动手的时候,老蒋突然派飞机到徐州,直接就把杜聿明给带到了北平。
辽沈战役一开始,老蒋琢磨来琢磨去,觉得能给他出谋划策的就剩杜聿明了。于是,他拉上杜聿明,在北平、沈阳这些地方来回跑,指挥东北的蒋军打仗。杜聿明这一走,邱清泉他们就去问刘峙,原来的作战计划还干不干。刘峙支支吾吾,半天才挤出一句:“等光亭(杜聿明)回来再商量吧。”
杜聿明离开后,一直到淮海战役即将开打的头天晚上,刘峙都没动过部队一下,就让各个兵团像条长龙似的摆在那儿,特别是黄百韬兵团,冲在最前头。
锦州被解放后,老蒋急眼了,立马让杜聿明当上了东北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,打算让他顶替卫立煌,去带那些剩下的蒋军打仗。
辽沈战役正打到关键时刻,徐州那边的大仗也眼看就要开打。所以,老蒋在10月24号一拍板,就让宋希濂赶去徐州,接替之前杜聿明的位置。
宋希濂以前深得老蒋的信任,他在蒋军黄埔一期学员里,是继胡宗南、关麟征后,第三个坐上集团军总司令宝座的人。但时代变了,抗战一结束,宋希濂和关麟征就被老蒋晾到了一边。关麟征去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,就是以前的黄埔军校,当了教育长和校长,而宋希濂呢,被派到了大西北。
到了1948年8月份,宋希濂终于被叫了回来。他在华中只待了两个多月,结果又突然让他赶去徐州,这让宋希濂心里挺犯嘀咕的。
宋希濂这边呢,手头兵少将寡,十四兵团刚成立没多久,他还没能完全掌控。这个兵团归华中“剿总”管,白崇禧肯定不会放宋希濂带着它去徐州。再说,就算宋希濂心里想去徐州,南京“国防部”那边也没下命令啊。等南京那边的人事任免一公布,刘峙就让办公室主任郭一予给宋希濂打电话,问他啥时候能到徐州。宋希濂说还得准备准备,郭一予在电话里就直接说了:“刘总司令的意思是,你能快点来就快点来,反正也不用你带兵马啥的。”
郭一予的话让宋希濂十分意外,心想:要是不带上部队和自己的幕僚团队,这一趟不就成给刘峙当“高级助手”了嘛。
顾祝同之后给宋希濂打了电话,跟他说,只要他到了徐州,就能以副总司令的身份来真正指挥打仗。不过呢,宋希濂还是犹豫不决,拿不定主意。
宋希濂后来聊起这事儿,说他没去的一个重要理由,就是觉得自己去了也管不住邱清泉和孙元良这俩人。
李弥以前在我手下干过,黄伯韬这人挺靠谱,我觉得他俩指挥兵团应该没啥大问题。孙元良嘛,那家伙虚伪得很,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小九九,我太了解他了。邱清泉呢,骄傲自大,谁也不放在眼里,听说豫东战役时,连蒋介石的亲笔命令都不买账。孙元良和邱清泉这俩,真是难缠。而且邱清泉的兵团还是淮海战区的顶梁柱。这样一来,指挥起来哪能顺心顺手呢?
宋希濂到了徐州后,发现那儿的四个兵团司令,其中两个让他特别头疼,根本控制不住。他心里也明白,就算到了徐州,他的权力也比不上杜聿明,因为杜聿明还兼着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的职,这个位子可没给宋希濂留。那宋希濂到了徐州,到底以啥身份去管那些兵团司令呢?毕竟,副总司令这个位置,又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当。
宋希濂和手下商量了一下,觉得老蒋派他去徐州,不过是因为眼下没人可用,临时顶个缺。所以,26号那天,他给北平的老蒋和南京的顾祝同都打了电话,想让他们收回这个命令。宋希濂的理由是:“到了鄂西那边,情况慢慢清楚了,我这正忙着做各种计划和安排呢,再加上我对徐州那边的情况一窍不通。”
宋希濂给老蒋发了电报,没过半天就收到了老蒋的回电,语气相当严厉:“你的电报我收到了。你到鄂西后的那些安排,都挺不错的,我挺满意。不过啊,现在战争的关键在徐蚌。徐蚌就像是大门,关系到咱们的安全,你得挑起这个重担,赶紧跑到徐州去,和刘总司令还有其他将领一起好好商量对策,别再拖了,赶紧的!”
老蒋虽然在电报里亲昵地叫宋希濂“吾弟”,但话里带的火药味可浓了。宋希濂一读,吓得直冒冷汗,赶紧回电说,他这就奔徐州去履职。
10月31号这天,宋希濂都收拾妥当了,正打算从沙市坐船走呢,结果老蒋又来了一封电报,说:“杜聿明要去徐州那边挑大梁了,你还是留在原位,按原计划赶紧行动起来啊。”
隔天,南京那边的“国防部”正式发电报,撤销了给宋希濂的徐州“剿总”副总司令的任命。老蒋昨天还急着让宋希濂赶去徐州,怎么突然又变卦了呢?其实啊,是因为蒋军在东北败得太快了,老蒋压根儿没想到会这么快。到了10月31号,廖耀湘兵团都已经被打垮了。老蒋心里明白大局已定,所以也就没必要再让杜聿明留在东北了。
从徐州“剿总”那阵子的人事变动能看出,当时在老蒋眼里,杜聿明那可是相当重要,就连他的亲信宋希濂都比不上。既然首选的杜聿明不用留在东北了,老蒋也就不急着去催宋希濂了,因为“大头儿”已经回来了。
结果,杜聿明在东北没能挽回败局后,老蒋又把他调到了徐州去指挥军事。这一调动,倒是让宋希濂侥幸避开了在淮海战役中被抓的命运。不过,话说回来,宋希濂和杜聿明最终还是在功德林碰面了。
参考的书有:《宋希濂自己讲的故事》和《杜聿明的往事回忆》。这些都是根据他们两人的亲身经历写的,内容很真实。
